传统车企集体倒戈! 25.35万的小米汽车还有机会吗?

  • 2025-07-05 06:17:15
  • 410

在小米汽车进入行业销量前十之前,传统油车企业还对燃油车智能化抱有幻想,不愿全面转型电动化市场。

但今年不一样了,随着电气化市场成熟稳定,传统车企集体倒戈,开始全面电动化,在下沉市场发力发展纯电和混动车型。

传统车企来势汹汹,造车新势力品牌优势不再。

昨晚小米汽车YU7正式发布,定价25.35万,与特斯拉model Y系列价格接近。

此前雷军扬言要挑战特斯拉model Y,业内曾预期小米YU7价格会在30万以上。

结果还是在20万到30万价格区间,这也说明小米汽车在豪车市场信心不足。

每一次发布会,其实也是市场和用户反馈,

结合米粉的反馈,以及一季度的负面舆论压力,

雷军坦言小米已经过了新手保护期,要直面残酷的市场竞争了。

现在的小米汽车需要再沉淀沉淀,提升技术实力和品牌价值。

根据2024年小米集团财报,小米营收3659亿,营收同比增长35%,调整后利润为272亿,利润同比增长41%。

其中小米汽车首年交付量达到13.7万辆,年度营收突破321亿,带动小米市值暴涨290%,突破万亿市值规模。

在去年的电气化市场,小米可以凭借用户生态,在产品和技术还未落地就收获得大量订单,进入销量前十席位,超过一众传统车企。

背后的依仗是中国成熟稳定的电气化技术和供应链体系。

电气化的核心技术和设备主要在于电机、电控和电池。

小米汽车通过与头部供应商合作,来提升小米汽车电气化安全性和稳定性。

举个例子电池技术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新能源是全球前三的龙头供应商。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就占了全球六成以上。

小米汽车选择从动力电池切入市场,与头部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合作。

用CTB一体化技术,打造了集成率高达77.8%的汽车电池,使得小米汽车实现超长续航。

但现在电气化市场饱和了,差异化竞争空间不大了。

小米汽车可以找头部供应商合作,其他传统车企也可以。

小米汽车若还是只靠营销和流量用户维持品牌效应。已经行不通了。

比亚迪王传福曾说:“电动化只是上半场,而智能化才是下半场”。

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才刚刚开始,小米和其他造车新势力需要拿出实打实的技术。

才能跟上汽车智能化的浪潮。

智能化领域,小米是车圈“华为”?

随着电气化市场竞争告一段落,传统车企做出了不同抉择。

进口传统油车企业比如宝马、奥迪和奔驰。

宝马选了将电动汽车生产线搬到中国,主动嵌入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同时将宝马多款车型降价比如宝马5系。

奥迪和奔驰选择放弃全面电动化,继续开发内燃机车型,同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的市场,开发混动和纯电车型。

而国内传统车企和和合资车企都选择了集体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但在智能化转型方面,不同传统车企的转型方式有区别。

没有互联网生态基础的传统中小车企比如小康股份即后来的赛力斯,选择拥抱华为技术,打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

问界品牌打响之后,合资车企和传统车企大厂都强化了与华为的合作比如广汽、上汽、奇瑞等。

华为赋能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也从单一问界系列。扩张到五界比如尊界、智界,享界等。

而有互联网生态基础的科技公司比如小米汽车。

拥有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具备的互联网生态,这也是一个天然的智能化生态平台。

过去小米汽车的智能化生态,主要围绕智能手机展开。

现在和小米合作的的手机供应商,终于找到了一个更大的智能化试验场。

那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庞大入口即汽车智能化市场。

在汽车智能化市场,主要有两个方向即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在智能化领域国内市场还是竞争初期百花齐放比如华为、商汤科技等。

小米汽车会如何布局智驾技术呢?

智驾技术的底层逻辑是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阶段。

感知方面就是对周遭环境了解,为后面的决策做准备。

感知方面有两个技术流派,一个是马斯克提出的纯视觉模式,用高清摄像头,对汽车周遭环境进行感知。

另外一种就是激光雷达派,觉得纯视觉还不太靠谱,加上雷达技术才更智能。

小米汽车选择的是摄像头加激光雷达的模式。

第二阶段的决策,其实就是通过摄像头和雷达的数据反馈做出判断,才能开始第三阶段的执行。

决策阶段还有一个核心就是大数据,除了传感器和高清地图,以及网络实时反馈外。

还需要过往大量车主的驾驶经验和操作方式,帮助智能车机系统,做出最优选择。

这也是为何特斯拉积极融入中国市场,扩大规模的原因,智驾的决策和执行,离不开海量的数据。

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是硬件技术,传端到端智能驾驶是软件、硬件技术,以及智能数据的全面融合。

智能技术的基础是数据智能,小米有天然的互联网用户数据基础,这是小米汽车的相对竞争优势。

在智驾领域,小米是打算做自主智驾生态的,与传统车企与华为合作的模式不同。

智驾发展初期,小米还可以投入资金和团队。慢慢追赶华为智驾技术。

智能座舱方面,小米也有数据和用户生态的竞争优势,基于澎湃OS打造的移动智能空间。

智能座舱带来的人车机交互体验,是汽车用户可以直观感受到的AI技术。

华为现在是智驾技术的第一梯队,小米汽车若能沉淀下来,摆脱营销和流量依赖,深耕智能化领域。

未来,或许可以成为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品牌中的车圈“华为”。

结语

电气化市场已经成熟,下半场智能化竞争才刚刚开始,华为起到了带头作用。

而后续传统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品牌中,能否出现一个全能车企。

既有整车制造实力,又精通智驾技术,就要看车企们各自的努力,以及行业技术的迭代升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