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投: 政府依赖、管理层频繁变动与债务压力下的转型困局

  • 2025-08-01 16:01:51
  • 903

邯郸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邯郸城投”)作为河北省邯郸市的核心城投平台,其财务表现、信用评级及治理结构在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与城投企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备受关注。尽管公司资产规模突破465亿元,但利润由正转负、债务压力攀升、政府依赖加剧等问题凸显,折射出地方城投企业转型的普遍困境。从财务结构失衡到治理隐患频发,邯郸城投的案例揭示了城投企业在政策收紧与市场化转型夹缝中的系统性挑战。

邯郸城投的资产结构高度依赖政府类应收款项,截至2024年末,应收账款与政府相关应收款项合计占比达24%,其中对邯郸市建设局的应收账款高达90.12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99.56%。此类款项账期普遍超过3年,且回款周期与地方政府财政节奏高度绑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存货(218.99亿元)与长期股权投资(22.2亿元)合计占比近52%,但存货周转率仅为0.2次/年,反映房地产开发业务去化困难。2024年邯郸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库存去化周期达24个月,远超合理区间(12-18个月),资金沉淀风险加剧。

债务结构的脆弱性同样突出。公司全部债务131.16亿元,资产负债率49.59%,看似处于安全区间,但短期债务占比59%(47.27亿元),而长期债务多依赖政府专项债资金。2024年专项债发行额度较2023年减少15%,若资金拨付不及预期,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加权平均融资成本约4.8%,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3.5%),反映城投企业信用利差扩大趋势。全部债务/EBITDA高达18.45倍(2024年EBITDA7.11亿元),远超AA+级企业警戒线(12-15倍),偿债能力接近临界值。

盈利能力方面,政府补贴依赖症凸显。2024年公司利润总额仅0.46亿元,同比下滑73%,核心原因在于主营业务亏损:城市基础设施业务与棚改项目未实现收入,房地产开发业务毛利率仅8.5%(行业均值约15%)。政府补贴(2.24亿元)贡献了全年利润的48.7%,形成典型的“输血式盈利”。这种模式在专项债额度收缩、土地出让收入下滑(2024年邯郸市土地出让金同比减少22%)的背景下难以为继。

联合资信将邯郸城投主体评级定为AA+,主要基于区域经济基本面、政府隐性担保及专营优势。2024年邯郸市GDP4704.3亿元,增速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9.5亿元,财政自给率31.2%。然而,邯郸市政府债务余额1531.64亿元,逼近限额1605.81亿元,债务率(债务余额/GDP)325.6%,已接近财政部预警线(300%)。在此背景下,政府对城投企业的注资意愿可能下降,2022-2024年累计注资仅3亿元,难以弥补城投企业市场化转型的资金缺口。

评级报告未充分反映政府支持边际减弱的风险。2024年邯郸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降至5.3%(2022年为7.8%),土地出让金占比降至28%(2022年为35%),直接压缩城投企业补贴空间。同时,2024年邯郸市城投债净融资额为-120亿元,创近五年新低,非标融资成本攀升(2024年信托融资利率达8.5%),资本市场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规避情绪加剧。

2025年5月,邯郸城投董事长韩延敏被免职,总经理张力超暂代职责,新任董事赵国华等尚未完成工商变更。尽管公司声称“不影响日常运营”,但此次人事震荡暴露了治理隐患。董事长空缺期间,重大投资与融资决策需由总经理代行,可能导致权责不清,增加操作风险。2022年以来董事长已发生3次变动,易引发市场对公司稳定性的担忧。2024年公司债券发行利率上浮15BP,反映资本市场风险溢价上升。

治理结构的不稳定性还体现在子公司整合效率低下。2024年公司划转鸿安市政工程公司至市政集团,城发物业公司划入城运资产管理公司,但后续资源整合不到位可能削弱协同效应。管理层频繁更换可能引发战略方向分歧,例如新任董事背景多元(如赵国华来自交通集团、徐彦果来自财务部门),可能影响决策一致性。

邯郸市“钢煤双核”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压力,第二产业占比47.9%(2024年),但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8%,煤炭价格波动导致财政收入不稳定。公司虽涉足新能源(中煤城发新能源公司持股60%),但尚未形成盈利支柱。2024年公司新能源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远低于行业标杆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制约了城投企业市场化转型的空间。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风险。2024年邯郸市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库存去化周期达24个月,而公司存货(218.99亿元)中房地产项目占比过高。尽管公司尝试通过租赁业务(2024年租赁收入2.34亿元,毛利率93.95%)补充现金流,但租赁业务规模有限,难以覆盖基建与房地产开发的长期资金需求。

短期来看,邯郸城投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迫在眉睫。专项债资金到位率若低于80%,短期偿债覆盖率将跌破警戒线(1.2倍),触发信用评级下调。2025年东区开发项目资金缺口预估达30亿元,需与财政部门建立绿色通道。中期来看,政府支持弱化可能引发资本金补充不足,2025年邯郸市财政赤字率若突破3%,城投企业注资可能性显著降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2024年ROE0.19%)将进一步承压。

市场化转型的路径亦充满挑战。公司需摆脱对政府补贴的依赖,但当前非政府类收入占比不足30%,远低于AA+级企业典型值(50%以上)。业务多元化进展缓慢,2024年新能源、教育科技等新兴业务收入合计不足5亿元,难以形成第二增长曲线。治理危机方面,董事长长期空缺可能引发内部人控制风险,若2025年底前未完成人事任命,投资者需警惕债券违约概率上升。

邯郸城投的案例揭示了地方城投企业转型的普遍困境:在政策收紧与市场化转型的夹缝中,如何平衡政府依赖与自主经营能力成为生死考验。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AA+评级背后的隐性风险,重点关注政府支持的可持续性、债务结构的弹性及治理稳定性。

邯郸城投的实践表明,转型之路充满荆棘,地方经济结构单一、城投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长期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