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宾利在中国被当山寨货? 4年亏30亿: 高管甩锅不如学比亚迪!

  • 2025-07-04 16:32:02
  • 726

在2021年上海外滩的壮观无人机灯光秀中,3281架无人机共同拼出了“你好中国”的字样,场面震撼无比。在这片炫目的光辉背后,捷尼赛思的命运却如同急速下降的气球,艰难地掙扎与迷惘。这场耗资2000万的灯光秀,竟成为这个被誉为“韩国宾利”的品牌在中国车市的绝唱。这是怎样的悲剧,令我们不得不思考:曾经信誓旦旦要征服中国豪华车市场的捷尼赛思,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

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的初入,带着一腔豪情,标榜自己是要“吊打BBA”——即奔驰、宝马和奥迪。如此自信的宣言背后,承载的是巨额投资与精细策划。回首2021年,捷尼赛思希望以出众的设计和豪华的配置来吸引消费者,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却有着巨大的鸿沟。经过四年烧光30亿人民币,年销量仅1328辆,与豪华车市场的巨头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连奔驰的一条生产线产量都及不上。

捷尼赛思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关键在于对中国市场的若干误判与战略失误。捷尼赛思在消费者需求上的误读显而易见。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不再仅仅追求“车标镀金”的奢华,他们更看重的是使用体验、售后服务以及品牌的整体价值。一个白领花50万买了一辆G80,同事兴奋地问:“这国产车挺像宾利啊?”这不仅是对捷尼赛思品牌的嘲讽,更是对其市场定位失败的清晰表态。捷尼赛思难道真的以为,仅凭着一个“豪华”二字,就能顺利占据市场吗?

更令人感到失望的是,捷尼赛思在售后服务上的表现简直堪忧。某位杭州的女车主因车机黑屏而苦恼,拖着车子走了300公里去维修,反馈到总部却只是回复她“中国员工缺乏信仰”。这样冷漠的回应不仅让消费者感到无奈,更让他们在逐渐升温的舆论中开始对捷尼赛思心寒。何以解忧?唯有捷尼赛思真心诚意地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改善服务质量,才有可能重拾消费者的信任。

除了市场认知的误区,捷尼赛思还在销售网络的布局上大大出错。仅有的19家4S店,连导航都难以搜索到,不仅导致了消费者体验的极差,也让品牌知名度骤降。相比之下,BBA们在全国各地的网点不仅密集,还提供的服务如同星巴克般平等与亲和。豪华车的消费者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显然不会容忍那种需要长途跋涉才能维修的购车体验。

捷尼赛思的定价策略也令人失望。以一款价值35万的SUV来说,竟连360影像都没有,更别提真皮座椅需要选装。在同一市场中,奥迪A6的价格已经降至“白菜价”,而消费者却希望在捷尼赛思这里获得物有所值的感受。无疑,这种不对称的信息让捷尼赛思更加地与市场看似渐行渐远。

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捷尼赛思在电动车转型上的滞后反应。在新势力厂商如蔚来、理想等已经把电动化打造成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捷尼赛思却像个独行侨民,缓慢推出几款电动车。与当今市场上那些搭载先进激光雷达、具备城市智驾功能的产品相比,捷尼赛思的出师不利,几乎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电动化成为了全球汽车市场的大趋势,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之战已然打响。但与捷尼赛思的颓态相反,比亚迪等国内品牌不仅前瞻性强,还积极铺设充电基础设施,切实响应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以及对低碳出行的渴望。捷尼赛思理应在市场上抛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产品,它也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品牌定位,并从根本上进行调整。

综合分析这些因素,造成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纷纷遭遇滑铁卢的原因,无非是各方面的相互衔接与影响。捷尼赛思问题的集合,成就了一场市场失败的悲剧。然而,每一个失败背后都蕴含着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后续品牌引以为戒。

现代豪华车市场是一个快速变迁的舞台。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车型的硬实力比拼,也将是对市场反应速度、售后服务及品牌形象塑造的全面挑战。与此同时,豪华不再是车标,而是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与心灵契合。作为一个企业,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时调整策略,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捷尼赛思的教训,我们需要清楚一点:在愈加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构筑下,只有真正理解并积极融入市场的品牌,才能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无论是滴滴叫车也好,购买豪车也罢,消费者永远是这个市场的中心,品牌必须时刻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调整与优化。

让我们回到当初那场壮观的无人机光影秀,如今的光芒再耀眼,也掩盖不了其中已经逐渐失去的骄傲与信念。捷尼赛思或许已经在光辉中谢幕,但它以一场落幕向我们下的启示,才是值得深思的恒久存在。

以数据为依据,尽管捷尼赛思曾投入巨额资金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现实的冷酷却是其连年累计的销量仅1328辆,显而易见地暴露其严重脱节的战略配置,而后续贷款与营运成本将进一步加重其负担,最终市场将会回应一切。在这一场豪华车的江湖浪潮中,或许一度引人瞩目的捷尼赛思,终将被记忆中的璀璨光晕所掩埋。